央視網:您剛才提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也就是COP28將在阿聯酋迪拜舉行,本次大會將聚焦什么重點,有什么核心的關切和主張,期待達成什么樣的目標呢?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現在距《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只剩一個月的時間,中方始終全力支持東道國阿聯酋舉辦一屆成功的締約方大會,期待同各方共同合作,確保COP28延續并深化“共同落實”的主題,以首次全球盤點為契機,發出聚焦行動、加強合作的積極信號。
一是開展聚焦落實的全球盤點。全球盤點應以落實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平衡評估全球落實《巴黎協定》的進展與差距,交流各方行動成效和最佳實踐,特別是要尊重各國不同起點和國情,切實盤點發達國家2020年前履約缺口,落實發達國家率先減排和提供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持義務,解決落實行動的雄心在支持和國際合作方面面臨的重大障礙,實現《巴黎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
二是充分響應發展中國家關切。發達國家對全球氣候變化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同時具有應對氣候變化的現實能力。發達國家應在COP28前切實兌現每年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和動員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明確適應資金翻倍路線圖,為制定2025后新的集體量化資金目標作出更大貢獻。COP28應就全球適應目標達成有力決定,完成損失和損害資金機制建設,充分響應發展中國家長期呼吁的資金、技術及能力建設支持需要。
三是務實推進公正綠色轉型。應對氣候變化應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充分立足各國國情和能力,推進綠色公正轉型??蘸翱谔?、脫離實際和“一刀切”,看似富有雄心,實則有損氣候變化多邊進程。負責任地應對氣候變化必須采取積極且務實的態度,COP28應促進應對氣候變化和消除貧困、能源安全、創造就業、發展經濟等需求有效協調,務實推動全球向綠色低碳、氣候韌性社會的公正轉型。
四是團結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真正的多邊主義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地球村”上的各國本就是命運共同體,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各方應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摒棄任何形式的單邊措施。COP28應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目標、原則及制度安排,發出推動各方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信號,確保全球氣候治理沿著正確軌道行穩致遠。
中方將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期待與各方強化溝通、深化交流,通過更廣泛全球合作,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謝謝。
澎湃新聞記者:我想問一下關于COP28的問題,今年COP28將對《巴黎協定》進行首次全球盤點,請問自加入《巴黎協定》以來,中國在履行協定、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謝謝。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中國政府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作出了歷史性突出貢獻,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和高度贊賞。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多個場合表示,沒有中國的努力,就沒有《巴黎協定》。
我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構建完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采取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完善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超過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620萬輛,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大地上。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運行,低碳試點示范有效開展,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持續增強,全社會綠色低碳意識不斷提升。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僅促進了我國的綠色低碳發展,也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我們積極參與氣候多邊進程,深入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2017年,在全球氣候治理因美國氣候政策倒退而面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習近平主席在重大國際場合多次表明中方堅定支持《巴黎協定》的態度和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這有力穩住了多邊進程陣腳。同年,中國、歐盟和加拿大聯合建立了主要國家加強氣候行動的部長級會議機制(MOCA),發揮重要推動作用。中國始終秉持積極建設性姿態,相繼推動完成協定實施細則談判,達成“沙姆沙伊赫實施計劃”等重要成果,今年以來我們與包括COP28主席國阿聯酋在內的各方保持密切溝通,推動年底COP28取得成功,促進協定全面平衡有效實施。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我國一直以來積極履行《公約》及《巴黎協定》下相關國際義務,提交履約報告,全面闡述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項政策與行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按照公約及協定相關要求,持續推進國內履約工作。謝謝。
北京青年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辦,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發揮自己的優勢,來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方面都有什么成果,能不能介紹一下?
夏應顯:謝謝您的提問。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多年來,中國持續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倡議和“一帶一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計劃,持續完善“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建設,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
一是深化雙邊合作。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能力建設培訓班等方式重點為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務實支持。截至2023年9月,我國已與40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累計合作建設4個低碳示范區,開展75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52期能力建設培訓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2300余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二是加強區域合作。2021年,中國與非洲國家共同發布《中非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宣言》、啟動中非應對氣候變化3年行動計劃專項。今年9月,黃潤秋部長在首屆非洲氣候峰會上宣布實施“非洲光帶”項目,將利用中國光伏產業優勢,幫助非洲5萬戶無電貧困家庭解決用電照明問題。2022年,成立中國-太平洋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合作中心,支持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與東盟國家持續開展中國-東盟紅樹林研究、低碳學校(社區)等相關工作。
三是開展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秘書長關于開展全民早期預警的相關倡議,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與世界氣象組織、中國氣象局簽署關于支持開展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的三方合作協議,共同為其它相關發展中國家提高災害預警能力提供支持。
中國始終是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的積極倡導者和務實實踐者,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得到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廣泛好評。
鳳凰衛視記者:近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發布報告稱,為實現遏制全球變暖的目標,各方需要采取更多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除了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還要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請問,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兩大方面,我國近年采取了哪些措施,發揮了哪些作用?下一步還將有哪些計劃?謝謝。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將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是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目標。2020年習近平主席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并宣布了碳強度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積量、風電光伏裝機等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這是符合《巴黎協定》長期溫控目標的有力度的氣候承諾,也體現了我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最大努力。
二是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取得積極進展。2022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持續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7.5%,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
三是重點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成效顯著。我國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非化石能源發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風電、光伏裝機超過7.5億千瓦,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交通運輸、城鄉建設領域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進,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不斷鞏固提升。
四是市場機制不斷完善。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目前年覆蓋超過5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構建制度框架體系,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順利完成,第二個履約周期全面啟動,碳排放數據質量持續提升。
五是堅持適應和減緩并重。發布《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和部署。印發《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指南》,指導和規范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編制工作。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推進青藏高原、黃河流域等敏感脆弱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時,我們將持續推動落實《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適應工作,全面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謝謝。
中國青年報: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是我國深入推進氣候投融資工作的重要舉措,去年8月有23個地方入選了氣候投融資試點,目前這些試點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有什么可推廣借鑒的經驗,謝謝。
夏應顯:謝謝你的提問。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開展一年多來,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密切協作,與各試點地方上下聯動、協同推進,推動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是統籌謀劃,助力綠色低碳轉型。試點地方將試點任務納入地方發展戰略規劃,在工作機制、標準體系、產融對接、創新示范等關鍵環節發力,通過加強降碳減污協同創新,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步推進。
二是雙輪驅動,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征集地方氣候投融資重點項目并提供給金融機構,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條件的項目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產品和工具創新,促進項目落地。比如,國家開發銀行發行60億元氣候投融資專題債券,支持試點地方氣候投融資發展。同時,試點地方積極推進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設,打造氣候項目和資金的信息對接平臺。截至今年6月底,試點地方儲備近2000個氣候友好型項目,涉及資金近2萬億元;獲得金融支持項目108個,授信總額545.63億元。
三是多方發力,形成協同推進工作格局。試點地方成立試點領導小組或工作組,強化責任分工,建立報告和監督制度,推進試點工作穩妥有序進行。部分試點地方相繼出臺若干配套政策,將氣候投融資與地方經濟、金融、產業、環保等領域政策相協調,推動地方政策與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形成系統性響應。
四是積極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試點地方探索符合地方實際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氣候投融資實施路徑,形成差異化發展模式。廣東省南沙新區印發《廣州南沙新區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若干措施》,為高質量建設氣候投融資試點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浙江省麗水市推動建立省市兩級工作聯動機制,省市合力保障試點工作在麗水順利推進。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試點地方的指導,推動加快建設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支持強化氣候投融資產品和模式創新,組織開展試點成效評估相關工作,及時總結、宣傳推廣先進做法,推動試點工作高質量發展。謝謝。
財新記者:日前,中辦、國辦發布《關于調整生態環境部職責機構編制的通知》。請問本次人事機構改革對生態環境部來講有哪些變化?對今后工作開展有哪些意義?
劉友賓: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黨中央、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優化調整方案》,本次機構改革涉及生態環境部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在職責上,劃入了科學技術部的組織擬訂科技促進生態環境發展規劃和政策職責;生態環境部原內設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承擔的“國務院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日常工作”職責修改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事務”。二是在機構上,不再保留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大氣環境司不再加掛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局牌子;將生態環境部的內設機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更名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協調局。三是在編制上,嚴格按照中央要求,精減了5%的部機關行政編制,并按照“編隨事走”原則,劃入了科學技術部相應的行政編制和領導職數。
這次改革對推進生態環境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健全生態環境領域科技管理體制。劃入科學技術部相關職責及人員編制,進一步強化了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工作職責,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二是有利于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制。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機構及職責作出調整,機構設置層級與職能配置更加科學、更加協調,更有利于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碳索未來。
三是有利于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相關工作將通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手段統籌推進,進一步提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權威性。大氣環境司承擔的組織實施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有關職責沒有變化,將會繼續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推進大氣環境質量改善。
生態環境部將嚴格落實改革要求,進一步優化機構職能配置,完善運行機制,確保機構改革成效更好發揮。
每日經濟新聞:此前生態環境部曾表示,將力爭今年年內盡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近期也有媒體報道CCER第一批方法學的四類項目已經發布,請問目前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構建進度如何?啟動后將起到哪些作用?
夏應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我們推出的又一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兩個市場互為補充,共同組成我國完整的碳交易體系。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啟動后,各類社會主體可以根據有關規定要求,自主自愿開發溫室氣體減排項目,項目減排效果經過科學方法量化核證并予以登記后,可以在市場出售獲取相應的減排貢獻收益。啟動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利于支持林業碳匯、可再生能源、甲烷減排、節能增效等項目發展,有利于激勵更廣泛的行業、企業參與溫室氣體減排行動。
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建設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我部正在通過制度建設打通項目和減排量申請渠道,積極穩妥推進自愿減排交易市場各項基礎工作。
一是構建了基本制度框架。前不久,我部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印發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建立保障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有序運行的基礎性制度,突出“自愿”屬性,強化項目業主和第三方審定與核查機構主體責任,按照“能公開、盡公開”的原則,要求各市場參與主體及時、準確披露項目和減排量信息,全面接受社會監督。
二是明確市場優先支持領域。我們從社會期待高、技術爭議小、數據質量有保障、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的領域起步,首批發布了造林碳匯、并網光熱發電、并網海上風力發電、紅樹林營造等4項項目方法學,這是自愿減排項目設計、實施、審定和減排量核算核查的主要依據。下一步還將分批擇優發布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逐步擴大市場支持范圍。
三是搭建完成全國統一的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我們已組織建成了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注冊登記系統和交易系統,將于近期上線運行,為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和減排量提供登記、交易等服務,保障市場安全、穩定、有效運行。
封面新聞記者: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已經超過兩年時間了,怎樣評價這兩年多碳市場的交易情況?何時啟動碳市場擴容工作?另外,部分企業擁有盈余配額卻不愿交易,整個市場交易量不活躍,請問生態環境部如何看待該現象?
夏應顯:感謝您的提問,您問了三個問題。第一,關于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的建設問題。第二,擴容的問題。第三,市場活躍程度的問題。這三個問題,我給你一一作答。
第一個問題,關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進展情況。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經過兩年多的建設運行,市場總體運行平穩,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為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達到了預期建設目標。
一是初步構建了制度框架體系。推動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規則,打通了報告核查、配額分配、市場交易、清繳履約等關鍵環節的堵點、難點,并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實現全業務智能化,運行框架基本建立。
二是順利開展配額清繳履約。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2022年)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0億噸。2021、2022年度配額已于今年8月完成發放,目前正在有序展開清繳履約,履約完成率已超過60%。
三是形成了合理的全國碳價信號。市場啟動后運行健康有序,交易價格穩中有升。截至2023年10月25日,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3.65億噸,累計成交額194.37億元,碳價格維持在50-80元/噸左右,形成了符合中國當前實際的碳價。
第二個問題,關于納入其他高排放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亟待將更多符合條件的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為加快擴圍,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準備工作。
一方面,夯實數據基礎。每年在全國范圍對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行業組織開展年度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工作,收集了6000余家企業的數據,上述7個行業和發電行業的直接排放總量加總,占全國的比例超過70%。
另一方面,開展專項研究。組織對上述7個行業的配額分配方法、核算報告方法、核查要點、擴圍實施路徑等開展專題研究。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穩中求進,優先納入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大、產能過剩嚴重、減污降碳協同潛力大、數據質量基礎好的行業,成熟一個、納入一個。
第三個問題,關于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和近期碳價。碳價波動主要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上線交易以來,配額價格總體保持穩中有升。近期配額價格整體呈上揚態勢,維持在80元/噸左右,碳價適度上漲體現了碳價的市場屬性。目前,全國碳配額價格水平基本反映了我國的減排成本,符合中國當前實際。下一步,我們將研究建立市場調節機制,并采取履約風險預警等措施,調節市場供求關系,提升市場活力,保障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
南方周末:經過持續整治,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碳排放數據質量如何?怎樣進一步提升碳排放數據質量?
夏應顯:數據質量是保障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的生命線,我部一直高度重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對數據弄虛作假的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特別是去年以來,我們堅持以全面提升數據質量為中心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確保碳排放數據準確可靠。
一是完善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積極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修訂出臺司法解釋,將碳排放數據造假納入刑事制裁范疇。修訂出臺核算核查指南,將碳排放報告核查涉及的公式從27個減少至12個,優化了核算方法,有效提升了工作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建立“國家-省-市”碳排放數據質量三級聯審機制。按照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企業每月均將碳排放相關數據及其證明材料通過管理平臺報送,由國家負責大數據篩查及定期抽查,省負責技術審核,地市負責現場抽查。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實際上體現了我們對數據質量慎之又慎、如履薄冰的態度,我們確保每一天的數據是穩妥可靠,隨著日積月累,每個月的數據也是可靠的;每個月的數據匯集到一年,這一年的數據也是準確可靠的。機制運行一年來,國家、省、市三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監管效能顯著提升,數據的規范性、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得到有力保障。
三是強化監督執法。2021年以來,我部先后組織2次碳市場排放報告質量監督幫扶,以問題線索為導向,指導企業規范排放核算報告行為,嚴厲打擊弄虛作假行為。對查實數據造假的控排企業,我部依法嚴肅處罰并核減其碳排放配額;曝光了一批違法違規的第三方核查機構,起到極大的震懾作用。
四是碳排放管理能力顯著提升。我部組織建設了全國碳排放交易管理平臺并于今年上線運行,實現了名錄管理、排放管理、數據質量監管、核查管理、配額管理智能化、數字化,利用大數據手段豐富了數據質量管理技術手段。今年以來,我部先后舉辦5期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和監督執法的專題培訓班,培訓人員5000多人次,監管能力顯著提升。
總體來看,企業減排意識明顯提升,監管能力大幅提高,碳排放數據質量顯著改善。下一步,我們將持之以恒抓好數據質量日常監管,充分運用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工作機制,對各地數據質量管理工作情況進行抽查和通報,建立健全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日常監管和技術審核制度,明確技術審核標準和程序,壓實重點排放單位主體責任。
劉友賓:各位記者朋友,原環境保護部于2017年建立例行新聞發布制度,生態環境部組建以來,繼續堅持并不斷完善例行新聞發布制度,成為生態環境信息公開的重要窗口。
7年來,記者朋友們積極參加我部例行新聞發布會,采寫了一大批高質量的新聞報道,記錄時代風云,匯聚奮進力量,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重要的輿論支持,謹向各位記者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和敬意!
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新聞界的積極參與。未來,期望朋友們一如既往關心、支持我部例行新聞發布工作,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媒體力量。
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來源:生態環境部